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基础、核心、内涵、外延和体系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纲要性意见,供大家商榷。
01 学科的定义
1.1内涵
概念的内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集合。
风景园林这4个字是历史形成的[1],仅从字面上看它可能不足以适应下述内涵的需要,对此将在文末进行讨论。
风景园林学科是综合利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保护和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境域的一门学科。
风景园林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扩展的,在国外大体经历了gardening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目前正在向earthscape planning演变,但他们的发展似乎更带有革命性;在我国它也走过了3步:基本上是私家所有的传统园林,以公共享用为主的城市绿地,现在扩展到国土大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的统一规划[2]。相应地,学科的中文名称也经历了造园、园林、风景园林的演变,反映出一种扩展和包容的过程。
1.2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范围,也就是包括哪些事物。
风景园林的外延是随着内涵的发展而扩展的,国外基本经历了私家园林、城市绿地、国土大地的3步扩张。
根据这个理念,城市广场、停车场等开放空间(open spaces)应属于风景园林的范畴,并不必依据它是否成为所谓绿化广场而转移。
02 学科的基础与核心
2.1学科的基础
按我的理解,学科的基础是学科所面对的基本矛盾,即学科是为了解决哪一类问题。
风景园林所要处理的是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的关系。这个定位,既强调了学科的重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没有忽视人与人的关系(人类生活,包含社会、心理、艺术等)问题。
这是一个大题目,社会越是发展,这个题目在人类心目中所具有的权重就越重,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复杂。
有一种说法是该学科所要解决的是人地关系[3],这种说法不很准确。第一,过于夸张,风景园林不可能解决一切人地关系,如农业生产、工业结构、环保工程、矿井设计等;第二,不够全面,人天关系,人人关系,也在风景园林的关怀之中[4]。
2.2学科的核心
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曾出现“以生物学为中心”的提法[5],这种提法很难凝聚如学科体系结构图所表现的那样一个庞大学科群体和带动它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们对风景园林的复杂需要。
当前的主流看法是以景观规划设计为核心。我认为以规划设计为中心比较容易统领一个多兵种的军团,就像乐队的指挥一样[6]。在一时找不到合适又简洁的汉语表达方法时,我们就暂时麻烦点,将学科的核心称之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是科学(真)、生活(善)、景观(美)三者并重的,从整体来讲难以绝对分辨出何者权重最大。具体来讲可能园林植物方面更讲科学,大地规划方面科学性较强,城市绿地更为关心生活,环境设计对艺术性要求更重,但是谁都不能成为唯一,这就是正确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思维所要求的特性。
03 学科的体系
3.1学科体系结构图
△学科体系结构图
此图没有采用树状结构而更像八卦式圆盘结构,是因为图中诸元素之间的发生逻辑关系并不很强烈,更多呈现的是并生关系。
图中表现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是综合利用科学、技术、艺术手段保护和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境域;学科的外延跟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经历了传统园林、城市绿地、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面的发展,而处理这3层问题所必需的知识面是不同的。学科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空间与自然的关系。学科的核心是室外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建造、管理。学科的标志性二级学科是室外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施工与管理、观赏植物、人居环境理论。
图中将与风景园林相关的学科按照实用上的需要分为3个层次,没有拘泥于现行的教育部学科分类。外圈的楷体字表示其中的骨干学科。
3.2标志性学科
作为综合性的风景园林涉及上百类学科的知识,但不是说所有这些都应该属于风景园林学科,其中很多学科对于风景园林来说只不过有所涉及。只有那些明显以处理作为人类室外生活境域的空间为主的学科,才是风景园林的标志性学科。目前来看,主要有:人居环境理论(含哲学、美学、历史、社会等)、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施工与管理。
3.3骨干学科
所谓骨干学科是那些为了能够基本解决标志性学科所提出的问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见学科体系结构图中楷体字的部分),总共约30多个。可见,从事不同的工作领域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是有差异的,但是各有所长,不必以此争论优劣。
04 学科的名称
4.1关于风景园林
园林是纯粹的中文,当园林出现时中国人没有借鉴任何外国名字,后来经过比对发现garden的意思与园林比较接近(实际上并不完全等同),才用来翻译garden。如果当初我们的祖宗动不动就要严格按照外国人的思维去行事,中国园林不可能会领先世界上千年之久。
同样,风景也是纯粹的中文,当我们的祖先高歌“风景不殊”时,西方人只有相当于舞台背景的scene的概念,距离风景的概念还远着呢。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人在20世纪80年代把风景和园林两个单词组合在一起,这是中国风景园林史上自我跨出的一大步。中文的风景园林只是划定了一类事物,即城市园林绿地和大地风景,相当于一种外延式的称呼,回避了真善美的权重问题,留有灵活的工作、研究和发展空间。同样由于历史原因,这个名称也比较容易团结起国内规划设计和园林植物两大派,一定意义上它是个妥协的产物,而妥协和严格一样属于人类的高级智慧。
风景园林的缺点是听起来外延偏小,似乎没有包容以硬质材料为主的室外空间和风景区以外的大地景物。
4.2关于景观
景观一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抓住了学科的关键和难点;一方面(汉语意义的)景观明显过于偏重于视觉,大大压缩了学科的内涵,带来了忽视风景园林广泛的、多层面的检验标准的偏向。因此对于景观的态度也应一分为二。一方面应该设立一个二级学科,鼓励青年人攻坚,在景观设计上突破对西方的膜拜;一方面不可以用景观来替代风景园林,这不是为了某些人的一己私利,而是为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单一景观的片面性在西方也已经被发现,于是他们启用了一些新概念来改进这个问题,诸如多义景观(poly-landscape)、综合性景观(comprehensive landscape)、整体性景观(holistic landscape)等。我国有人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大景观”,反而扩大了唯视觉倾向的权重,失去了人家原有的纠偏的含义。
汉字“景观”来源于日本人对landscape的翻译[7],但是这个翻译很糟糕。
英语landscape源于德语landschaft。词根-scape和-schaft在北欧有多种写法,-skip,-skipi,-skap,-scaf,-scaft等,都源于一个史前日耳曼词汇,用古高地德语写出是scaf,其意义就是ship(性质,状态,情况,状况)[8]。所以德文landschaft是个写实的词。后来该词在荷兰海员那里获得了风景的含义,意义向写虚转化。英国人最早是作为画家术语来接受此词的,此后风景和视觉的意义在西欧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以至于到现在西方人反而觉得需要强调landscape的所谓comprehensive特性。
汉字“景观”天生就是个写虚的词,甚至是个瞄向主观的词。不要忽视这个差别,以汉语思维的人很容易沿着这个偏误的观念继续思考下去,所以汉字“景观”带来的问题会比国外更加严重。
近两年的实践表明,“景观设计”一词所带来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景观迅速和资本及某些官员的利益取得了一致并成了哗众取宠的工具,真善美3位女神中真和善被轻视甚至被丢弃到了一边,室外人居环境的设计成了造型和创意的天下,以人为本成了以眼球为本,“缺乏艺术修养”的广大群众实际上被剥夺了话语权。
4.3学科的定位
风景园林最好是一门一级学科,与处理室内空间的建筑学、人类聚集地域的城市规划、人类生理生存条件的环境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社会学,共同组成综合性非常突出的人居环境门类。
4.4小结
仅从字面看,风景园林的外延偏小,景观的内涵片面,但后者所带来的后遗症会更加严重。现在有一种倾向将本来是一件事的学科分裂为两个学科[9],表现出一种短视和对并不艰深思考的畏惧和规避。
追根溯源,和不少西方人一样,我越来越觉得LA(landscape architecture)已经不适于作为这个学科的称呼。既然西方人本来不行,中国人干什么还要对他亦步亦趋?中国在处理人居环境上本来就拥有比他们高超得多的丰富遗产,发扬优秀传统,贴近社会发展,超越西方视野,我们完全可以创立傲视“群雄”的中国自己的理论系统和学科体系。到那时,西方人将不得不像使用“功夫”一词一样来用中文称呼现在的LA。
注:原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06-05期P9-11。
参考文献
[1]孙筱祥.风景园林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面规划[J].中国园林,2002(4):7-12.
[2]汪菊渊.园林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3]俞孔坚,李迪华,等.“反规划”途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王绍增.园林·科技·人[J].中国园林,2002(4):22-26.
[5]林广思.回顾与展望:中国LA学科教育研讨(2)[J].中国园林,2005(10):73-78.
[6]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J].中国园林,2005(3):24-27.
[7]李树华.风景百年、风土千年:从景观、风景与风土的关系探讨我国园林发展的大方向[J].中国园林,2004(12):29-32.
[8]J.A.Simpson,E.S.C.Weiner.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9]胡玎.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J].园林,2005(10):16-18.
作者简介:
王绍增(1942年--2017年)河北吴桥人。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曾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中国园林》杂志主编,曾兼任北京林业大学客座教授、东南大学客座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广东省园林学会理事、资深顾问等职。
来源:中国园林杂志